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重要論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持續推動“八八戰略”走深走實,錨定全面建成高水平創新型省份戰略目標,以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和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為主要支撐,以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關鍵路徑,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浙江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打造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新篇章提供強勁動力、奠定堅實基礎。
到2027年,科技創新強、產業能級高、創新主體活、創新生態好的創新浙江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區域創新能力、企業創新能力保持全國前列,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浙江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競爭力顯著增強。
——教育強省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浙江大學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并爭先進位,10所以上高等職業學校進入全國一流行列,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建成比例分別達95%和75%。
——科技強省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3.4%以上,全國重點實驗室達27家以上,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5件,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明顯提升,技術交易總額達5300億元以上,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創高地基本建成。
——人才強省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人才吸引力、創新人才培養能力、人才創業創新活力明顯增強,集聚頂尖人才300名左右,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各3000名左右,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達211人年以上,高技能人才總量占技能人才比例超過37%,浙江成為各類人才向往的科創高地。
——產業結構顯著優化。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保持穩定,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2.5%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0%左右,建成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10個左右、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5個左右,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基本建成。
——經濟發展質效顯著提升。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提高,人均GDP接近發達經濟體水平,全員勞動生產率達26萬元/人,高新技術企業每年新認定5000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培育認定500家以上。
到2030年,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基本建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制度體系更加成熟完善,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3.5%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達30萬元/人以上,創新浙江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省域先行的鮮明標識。
到2035年,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全面建成并向更高水平邁進,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二、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一體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強省、人才強省建設
深入實施“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高等教育“雙一流196”、高校基礎設施提質等工程,以改革為牽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引育,不斷增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一)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實質性貫通。牢固樹立“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人才是關鍵”的理念,主動為人才松綁、賦能。圍繞人才更好有序流動,有效破解人才流動的瓶頸制約,支持柔性引才用才,淡化全職、戶籍、社保等方面要求,探索項目、經費、團隊、編制等跟隨人才流動。圍繞人才資源更好共享,貫通高水平大學、高能級科創平臺、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型醫院、企業研究機構、產科教融合學院等平臺載體的人才資源,實施校院企高層次人才“互聘共享”計劃,科創平臺、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根據需要可以在高校院所落戶,以雙聘形式開展科研任務。圍繞科研成果分配得更合理,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單列管理和橫向科研經費管理等科技成果轉化集成改革,合理分配兼職人員科研成果轉化收益,激發人才創新動力和活力。圍繞為人才發揮作用提供更好服務保障,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搭建科學家與企業家、投資人對接平臺,打造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升級版,支持建設市場化運營的共性技術研發、概念驗證、中試驗證等平臺,完善重點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大力發展人力資源、財務法務、檢驗檢測等服務,為人才創新創業創造良好條件。
(二)加快建設教育強省。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整體性躍升,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優勢學科,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和浙江產業發展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新型研究型大學,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浙合作辦學。實施高校科技創新攻關行動,促進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創造、高效率轉化。提升大學科技園、地方研究院創新質效,更好助力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推動職普融通、產教融合。
(三)加快建設科技強省。實施高能級科創平臺提能造峰行動,提升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全省重點實驗室等建設質效,加強十大省實驗室、十大省技術創新中心與浙江大學、省屬重點高校結對合作。重塑科技計劃體系,統籌推進省重大科技計劃、省基礎研究計劃、省重點行業領域科技計劃、省地協同項目,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加強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電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形成一批“1到10”“10到100”的標志性成果。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空間、平臺、項目布局。
(四)加快建設人才強省。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各類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務實施、重大科創平臺建設中造就一批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家,統籌推進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培養。創新海外引才方式,深化海外人才來浙便利化改革,深入實施“訪學訪工訪窗口”行動,建設中歐人才交流與創新合作中心。更大力度下放人才計劃、職稱等自主評審權,探索省級高層次人才計劃適當放寬企業人才年齡限制,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領軍企業開展人才計劃自主評審。提高各類人才計劃對企業創新人才、創業人才、雙聘人才的支持比例。深入開展“唯帽子”問題治理,大力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現象,形成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
三、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堅持市場需求導向,支持企業全面參與到技術創新決策、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去,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競相涌現的生動局面。
(五)強化企業主導作用。完善企業主導的需求凝練機制,企業牽頭或參與的省級科技重大項目占比不低于80%。鼓勵企業設立研發準備金,支持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實施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能力提升行動,著力培育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獨角獸企業,鼓勵企業主導建設產業技術聯盟、制定產業標準。迭代建設市場化、專業化孵化和加速載體,構建全鏈條孵化育成體系,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初創型企業發展。推動國有企業成為創新重要力量,省屬國有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
(六)推進企業高校平臺人才緊密聯動。建立“高校+平臺+企業+產業鏈”的結對合作機制,十大省實驗室、十大省技術創新中心、省屬重點高校聚焦省重點產業,分別牽手一家重點企業和一個重點產業鏈。支持創新能力突出的企業與省實驗室、高校聯合共建全國和全省重點實驗室。鼓勵高能級科創平臺、高水平大學在企業設立科研和成果轉化平臺,推動企業把研究機構建在一流學科和科創平臺。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暢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完善雙聘人員和用人單位考核激勵機制。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化科技特派團模式,推動高校院所科研人員走進企業,支持企業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化“企業家+科學家”等創新合作模式。
(七)深化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任務型、體系化的創新聯合體,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以及科技成果示范應用,推動關鍵產業鏈供應鏈重要技術、設備、產品實現鏈式突破。支持中小企業加強與龍頭企業的協作配套,鼓勵大企業通過股權投資、資源共享、渠道共用、要素開放等方式帶動中小企業深度融入創新鏈產業鏈。
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浙江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因地制宜、先立后破,錨定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目標,深入實施“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等工程,加強重點產業、重大平臺的統籌布局,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開辟發展新賽道,打響“浙江制造”“浙江服務”品牌。
(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裝備制造、紡織服裝、五金制品等優勢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實施歷史經典產業科技賦能專項行動。推動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實施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加強傳統產業生態化改造和新興生態產業發展,建立完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九)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動工業母機、磁性材料、數字安防、智能電氣、綠色石化等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向世界級集群邁進,積極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培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智能光伏、高端船舶、儀器儀表、低空經濟、生物醫藥、高端新材料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省級特色產業集群。深化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支持平臺經濟創新發展,構建“平臺+產業”融合生態,做優做強智能物聯、高端軟件等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數據要素市場,充分挖掘數據價值,打造浙江數商群體。
(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建立未來產業培育機制和投入增長機制,探索包容審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監管制度。深化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加快推動人形機器人、量子信息、腦機接口、元宇宙、合成生物、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形成規模和集群優勢。
五、適度超前布局創新基礎設施,強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底座支撐
優化信息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加快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培育人工智能應用生態,夯實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基礎。
(十一)實施大模型、數據、算力基礎性工程。實施自主大模型生態培育工程,加大模型廠商引育力度,支持基礎大模型建設,培育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垂直行業大模型。實施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開展行業高質量數據集建設試點。面向人工智能新發展需求,加快建設新型算力設施體系,有序推進萬卡算力集群布局,建立高效動態平衡的算力供需機制,推動“算力普惠”,打造算力強省。
(十二)推動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使命引領和需求導向相統一,加快布局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科技創新強基項目和平臺。支持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計劃探索市場化運營方式,推動建立設施開放共享應用機制。
(十三)推進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建設。加快重大場景應用項目建設,延伸產業鏈,做強價值鏈。發布新質生產力應用場景清單,在無人駕駛、低空經濟、智慧康復等重點領域打造一批標桿場景和項目。
六、加強政策保障
(十四)優化財政支持政策。聚焦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在落實原有支持高等教育“雙一流196”工程、高校基礎設施提質工程、重大科創平臺建設、應用基礎研究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高層次人才計劃等預算的基礎上,省財政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教育、科技、人才、產業財政支持方式,優化資金投向投量,打造更加“集成、融合、績效”的財政政策體系。省財政加大力度,引導省市縣三級形成政策合力,大力支持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采取年初預撥和年終考核清算相結合等方式,提高財政資金兌付效率。加強重大創新項目謀劃儲備,積極爭取國家“兩重”“兩新”、專項債券等重大政策資金支持。健全支持科技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加大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廣應用力度。
(十五)強化金融要素保障。動態擴大“4+1”產業基金規模,優化基金運行機制,加強與國家級基金、中央企業基金的對接合作。發展耐心資本,引導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深入推進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試點,推進“專精特新”板建設,推動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上市,推進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試點,規范設立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加快形成以股權投資為主、“股貸債保”聯動的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體系。推動金融機構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信貸投放,加強對核心技術企業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加強對創新型企業并購重組的金融支持,加大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融資支持。
(十六)強化用地用能保障。對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重大科技和產業項目,總投資、投資強度均按入庫標準的80%優先納入“千項萬億”工程重大項目庫,依法依規給予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對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高科技、高成長性項目,積極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對初創型科技企業,鼓勵通過集中入園、彈性年期、先租后讓等方式降低用地成本。探索新型產業用地供應模式,引導土地用途兼容復合利用。對通過“退二優二”提高容積率的工業企業,不增加收繳土地價款。加大清潔經濟電力保障力度,降低經營主體用能成本。
七、工作機制
(十七)完善組織領導體系。貫通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省委科技委員會、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職能,建立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機制,強化議事聯動、工作聯動、政策聯動。設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發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兩個工作專班。
(十八)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工作專班按照“項目化推進、清單化落實、時限化落地”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編制主要指標進度表、重大項目實施表、重點任務攻堅表。建立每月調度機制,落實督導服務制度,動態掌握工作進度,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合力推進重大事項。
(十九)建立完善評價機制。按照“考準、考實、考出干勁”和“無感、無痕、無形”的要求,建立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績效評價體系。根據不同地區和單位功能定位、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等實行差異化考核,迭代開展市縣科技進步統計監測、“科技創新鼎”“浙江制造天工鼎”等專項評價,深化重大科創平臺、重大產業平臺評價機制改革,完善獎優罰劣機制。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培育激勵擔當、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